「人每天有一萬多個的念頭浮現。」禪的調心思想,從痛苦中療癒靈魂

標籤: 健康生活生活習慣心靈

文/包祖曉 醫師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幻夢,但痛苦卻是真正實在的。—伏爾泰

 

禪說痛苦與解脫

禪師生活平淡,但相對健康,壽命普遍較長,為什麼呢?這與其獨特的生命痛苦觀與解脫方法有關。
具體地說,禪家維護健康、止息痛苦的根本方法是對四聖諦的了悟、對八正道的踐行。
四聖諦包括「苦諦」(人生本苦)、「集諦」(痛苦的成因)、「滅諦」(痛苦的止息)和(道的真理)。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禪說痛苦及其原因

人出生之後,就註定有「苦」,正所謂「吾有大患,唯吾有身」。換句話說,身體不只是會受苦,「有身體本來就是苦」。
故佛陀提出:「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求不得是苦。」

從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角度看,這些苦是眾所皆知的「苦」,無可避免。我們的軀體(又稱色身、肉身),如果沒有獲得充足的飲食、睡眠、運動與保養,連基本生命可能都難以維持。
我們花了五花八門的保養方法在身上,如營養品、洗髮精、護膚乳、藥品等等。
可是,儘管我們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與金錢,卻仍然只能維持軀體的基本運作,始終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的過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努力使自己更年輕,卻沒有一個人獲得成功。

很多人耗費大量光陰,只是想讓身體獲得多點舒適與滿足,如此浪費生命,豈不苦上加苦。
如叔本華所說:「愚人在生活中追求快樂,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受騙了。」

不僅軀體受苦,心靈也同樣在受苦。有人統計過,一般人每天有一萬多次的念頭出現。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心靈像猴子一樣地任性,從不乖乖的聽話,經常是滿腦子的自尋煩惱。即使是善念,也會因一個接一個地穿梭不停而讓人不安。

對於苦的原因(集諦),佛陀曾說,人生一切苦惱來源於貪、嗔、癡三毒。貪指「貪欲」,為三毒之首。我們有兩種根本貪欲:生存的欲望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其它貪愛均由此派生。
我們為了生存而不停地奮鬥掙扎,卻沒有一個能逃脫死神的魔掌;我們為了感官的享受而不停地奮鬥掙扎,但這種享受只是曇花一現。嗔是一種負面情緒,在追求貪欲以及任由負面情緒肆虐的過程中,我們用酒精、煙草、毒品、垃圾食物、違背作息規律來自我毀滅,這就是癡。
可以看出,在禪家眼中,人生的本質是「無常」的,如夢似幻的,無論我們有多麼美好的幻想,它們終究會消失。這種存在主義人生困境困擾著所有人,無一倖免。
故《金剛經》提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瞭解,貪欲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擺脫人生的困境,便露出了第一道曙光。

接著,佛陀又提出了滅諦(痛苦的止息),他指出,只要我們用心觀照,便會發現除了自心之外,別無他物。換句話說,我們的痛苦並非真實存在。
我們平常之所以苦上加苦,除認識不到「苦」和「苦因」外,還在於我們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即向「心」外尋找解答,比如保健品、安逸的生活等等。
假如我們如實地了悟「人生本苦」、「無我」、「無常」三法印,學會「觀照自心」,自然會得到苦的止息。
總之,禪家所說的痛苦及其原因在於「心」。

故《華嚴經》提出:「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說得更具體:「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道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橫。如谷應聲語,高而響大,似鏡鑒像形,曲而影邪,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

 

(二)禪說痛苦的解脫

痛苦的解脫,即是四聖諦中的道諦(道的真理),亦即八正道。
「正見」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意味著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問題在於受苦、不知足、焦慮與空虛感。當我們覺得空虛時,會不斷地想去尋求刺激,如透過找人聊天,聚會喝酒玩樂、賭博等來填補空虛。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無異於飲鴆止渴,只會導致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感到無意義。
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正見」還意味著能認識到,想要解脫人生的痛苦,除了透過修道以外,別無他法。當然,相信自己有能力踏上修行之道,以及對「業」的認識也屬「正見」範疇。
其餘七道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正語」,即正確的話語,指說話應該誠實可靠,不說謊。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正業」,即正確的行為,指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正命」,指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
「正精進」,又稱正方便,指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槃的理想境界;「正念」,除念念不忘四諦真理的意思之外,又專指「正念禪修」,即對當下所發生一切的全部覺察,不進行任何判斷取捨,生活在此時此地;「正定」,指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淨無漏的境界。
可以看出,禪家所使用的解脫痛苦方法,儘管涉及到行為,但以調「心」(即「正見」)為基礎。

 

禪學經典中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眾生如病人。」依於此義,禪學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
佛陀不僅是善療眾生身體疾病的大醫王,更是擅於對治眾生心理疾病的心理醫師。一般醫生治病靠藥物,禪家醫疾更多靠調「心」,法眼識藥,慈悲醫病,博愛兼濟。禪學不但涵蓋世間的醫理,更重視內心雜念的根除。

一言以蔽之:禪就是一門充滿活力而又獨具智慧的調「心」療癒之學。

 

 

 

 

 

本文摘自《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 用禪的智慧幫你找回心中的平靜》

書籍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