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嘉修
燒焦的思慮
熱鍋裡,匱乏強健的心
僅剩燒焦的思慮
然唯一需要焦慮的,竟止於
焦慮之身
焦慮的焦慮
想像的真實
比起現實的恐懼
更使人不寒而慄
舞台恐懼症
其實,我很早便意識到自己有「舞台恐懼症」(stage fright)的毛病,指的是在有觀眾的場合之下表現或表演,因為情境與心境的壓力,而引發表現者極為不適的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及身心反應。
這種焦慮的困擾,最早印象約莫源自國中時期吧。當時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無法明白自己究竟緊張不安著什麼,後來甚至連給老師點名站立於座位上,照本宣科、一字一句地朗讀,這樣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輕而易舉的動作,都令我發顫不已。
猶記得那是個陰雨綿綿的午後,本該是個洋溢風聲、雨聲,以及勤奮讀書聲的課堂,於我而言,卻是個風狂雨驟且不堪回首的時刻。富有書香氣息的國文老師點名要我起立朗誦課文,在我戒慎恐懼地唸讀了兩行文字以後,緊張顫抖的感受隨即飆升至巔峰,讀書聲便戛然而止且無以為繼,全班也鴉雀無聲到教人屏息,直到國文老師投以異樣神情揮手示意我坐下之後,方才解除無地自容的困境。
隨即我佯裝著怕冷打顫,馬上緊閉身旁兩扇無辜的毛玻璃窗,將風雨關住阻絕於外頭,試圖粉飾心中難以言喻的困窘,然而,卻無論如何也關不住腦海裡那重複倒帶與播送的出糗畫面。
焦慮與恐懼的陰魂,幾乎糾纏了我整個青少年華不散,也是我心裡面一直不敢為人所知的疙瘩。
焦慮循環
爾後,在大學裡修習了「異常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心理學領域中的一門學科,探討人類偏差或偏離常態的心智與行為,並介紹診斷分類、心理病理理論,及心理治療方法等,或稱作「變態心理學」)課程,讀到有關焦慮症與恐慌症的章節時,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人具有類似的問題且深受其擾,此時心頭上的大石才些許地釋懷。而且,更令人茅塞頓開而雀躍的是,原來那種不舒服的焦慮感,其實是所謂「焦慮的焦慮」(anxiety of anxiety),或者是「恐懼的恐懼」(fear of fear)。
美國已故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曾經說過:「人們唯一需要感到恐懼的事情,其實就只有恐懼本身。」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四大悲劇中的《馬克白》(Macbeth)也提到:「想像的真實,比起現實的恐懼更使人不寒而慄。」相較起一頭乍然縱身眼前的兇禽猛獸而言,許多人所懼怕的事物,實際上並非那樣恐怖不已。
然而,就算實際狀況並不會導致什麼危害(如,朗讀或上台),卻因為預期與擔心自己會出現緊張反應,而觸發交感神經的過度反應,產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冷汗、發抖等身心症狀。
當大腦覺察到這些焦慮症狀,便又迅速地亮起紅燈警告自我:糟了,我開始緊張了,怎麼辦?最終激發了更多身心不適的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最後,大腦便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焦灼空轉直到當機,變得動彈不得。
焦慮的焦慮與皮膚過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起初身體皮膚產生很輕微的搔癢感,或者當你預期皮膚即將要發癢時,你便抓了它一下,使其釋放出組織胺,產生過敏的發癢症狀,令你感到越癢越想去抓它,結果便導致了越抓越癢的困境。
歸根究柢,個人的焦慮或恐懼感,壓根便與自以為所焦慮的事物脫鉤了(如,朗讀或上台),反倒是因為越益擔心產生焦慮不適的窘境,而越是加重了原先的焦慮感,終致兵敗如山倒且無以復加的恐慌。
最後焦慮的焦慮成了形影不離的陰霾,打自過往的逃避與怨懟,歷經幾多困頓與自我懷疑的時光,終究揮之不去,也擺脫不了。原來,我焦慮的是自己的焦慮,害怕的是自己的恐懼。
東漢古詩說得好:「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在往後依然充滿焦慮的歲月裡,我逐漸多了些自我體察與理解,思量著到底該是轉變的時候了。痛定思痛以後,決計敞開胸懷面對與接納這個莫名的夥伴,不再蜷伏於暗夜的流沙裡掙扎,於是才有了那麼一絲平靜的曙光,油然亮起。
與焦慮和平共存——欲擒故縱
如同朋友告訴我關於她欲擒故縱的媽媽經,當她急切渴望、祈求擁有孩子的時候,送子鳥卻無論如何也未曾垂憐。反倒當她逐漸開始不再有所渴求之際,她的心肝小天使便悄然地降臨,來到她的生命之中。生命的美妙之處,就在於當你不執迷於獲得些什麼的時候,便得到了。
或許,關於焦慮的焦慮,欲擒故縱方有可能與之和平共處。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過:「去做你所害怕的事情,恐懼必然會消失。」關於焦慮與恐懼,我僅能如實接納它的存在,當我允許自己焦慮後,弔詭的是,心情似乎反倒平靜了不少。
與其說克服了焦慮的問題,倒不如說,對於焦慮,我選擇不再感到如此地焦慮與恐懼。實際上,我依舊容易有無力的緊張感,但不同於以往的是,我願意去面對它,而不再耗費如此多的心力與之抗衡了。
觀照的當下,便是一種解脫。就焦慮吧,死不了的。
本文摘自《解憂心理師—帶你穿越低谷、正念減壓,找回快樂與自在的人生處方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