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兆騫
從日本歸國後,李叔同已由傳統士子,轉化為受過現代啟蒙學教育有專長的新人文主義者。他是作為藝術教育家到浙江一師任教的,其時他已三十三歲,之前的任教工作多是短暫的,此次來浙江一師執教,竟連續七年,浙江一師是他從津門出走的人生旅途中,駐足最長的驛站。這七年,也是他留下文化遺產最豐盈的七年。李叔同初到浙江一師任美術音樂教員,在當時引進的是西方教育模式。當時數學、國文、外語、史地才是重要學科,音樂和圖畫課並不被重視,每週各有一課時,校方、教師、學生皆視其為副科,對其十分輕慢,稱其為「遊戲課」。因此,初來乍到的李叔同並不受關注。師生在沒有體育課時的操場,常看到這位穿長衫的瘦高的李老師優哉游哉地散步,或傍晚在校園樹林默默地看遠山和夕陽。他顯得沉靜、安詳、友善而孤傲。
在深秋,浙江一師開運動會,校方送師生的紀念品是兩種信箋,其一印有「鍛煉」二字,篆體古雅,深受歡迎。得知由音美老師李叔同設計撰寫,有些人才開始關注他。
寂寞的李叔同常在音樂教室彈鋼琴,或在自己那間不大的備課室畫油畫。同事、文界有些聲望的夏丏尊及杭州的名流姜丹書、錢均夫等常到校拜訪李叔同,他們皆彬彬有禮。師生觀之,已料定音樂圖畫先生定是不俗之輩。
癸丑年(一九一三)四月,杭州《教育週報》發表署名李叔同之《歌唱法大略》;六月,又在《教育週報》發表署名為李叔同的《西洋畫特別教授法》(《西洋畫法》《序言》各部分)。一位不起眼的音樂圖畫教師,竟然有如此高深的音樂美術理論造詣,為學校帶來榮譽。
此外在浙江一師,他還寫了不少聞名遐邇、至今仍被傳唱的歌曲。如《送別》、《早秋》、《悲歌》、《月夜》等。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送別》的曲調,借用了美國十九世紀通俗歌曲作家約翰.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此曲曾由日本人填詞改為《旅愁》:「西風起,秋見深,秋容動客心。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李叔同根據《旅愁》又填詞為《送別》。對比《旅愁》,《送別》的意境何等相似。兩詞與原樂曲旋律相結合,簡直可以說渾然天成,都是濃濃的鄉愁和淡淡的相思。
對這一點,雪子有獨特見解。她曾給李叔同彈唱過《旅愁》,引起李叔同的關注。這首歌詞在杭州填好之後,李叔同帶回上海,彈唱給雪子,雪子聽罷,驚呼:「三郎,《送別》歌詞移入了犬童球溪的《旅愁》的意境,卻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清麗和平易曉暢,別有況味。好個『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好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三郎你是在為咱倆聚少離多而歌呀!」
本文摘自《李叔同:弘一大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