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姓氏」在古代,竟然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標籤: 中國史歷史

文/李吉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
「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

 

姓分等級,族標郡望

姓氏有等級之分、地域之別,源於夏、商、周三代的封邦建國、「胙土命氏」,以西周初年最為典型。

在周初的大分封中,將諸侯各國分為同姓、異姓、庶姓三種,並根據其血緣親疏、功勳大小授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凡與周天子同為姬姓的諸侯各國,稱為同姓之國,如魯、晉、鄭、衛、吳、燕、蔡、霍,是為本族同宗;
凡與周王室世代通婚的,稱異姓之國,如申、呂、齊、謝,是為姻親貴戚;
與周王室沒有宗支、姻親關係的則是庶姓之國,如秦、楚、巴、蜀。

這三種封國,在封爵、土地、賞賜、禮儀上各有親疏遠近、高低貴賤之分。

秦漢以來,「氏明貴賤」的社會功能失去了社會基礎,一度減弱。但區分姓氏貴賤的傳統意識,仍然根深蒂固,到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又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
「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

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注》。歷代《百家姓》讀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
「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漢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時,秦、晉、楚等國在邊地設縣,含有「懸系」之意,後逐漸在內地推行。
春秋末年以後,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委派官員進行管理,以區別於世襲分封的侯國、封邑,面積較縣為大。戰國時在郡下設縣,逐漸形成縣統於郡的兩級行政區劃制。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

「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內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慣用語,卻保留下來,並與門閥制度緊密相連,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代表家族名望的門閥制度

所謂「門閥」一詞,是門第、閥閱的合稱。
為了顯示自己家族不同於普通人家,便在大門外豎立兩根高大的門柱,供人觀望,稱之為「閥」。
門前有「閥」表示家有功名,乃仕宦之家,故稱「門閥」,亦稱「門望」,這就是門閥的本義和來歷。
有時官方尚作明確規定,宣稱某姓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各姓權益地位不等,這就是門閥制度。

 

西漢、東漢與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始於西漢。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奪得政權的漢高祖劉邦及其謀士蕭何均出身於平民小吏,開國功臣樊噲、灌夫多為市井屠戶、無賴。
即使後來立國稱帝,身居將相高位,仍被人譏為「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彰顯門第血緣高貴,劉氏皇族引經據典,稱其為帝堯之後,血統高貴,天生應稱王做帝。
劉姓宗室子弟均貴為王侯,劉姓被稱為國姓,凡劉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員待遇。同時對於幫助劉氏取得天下的項伯、婁敬等四人,賜以國姓,改為劉氏。

蕭何、韓信、曹參、樊噲也都從遠古姓氏中找到了足以自豪的發祥淵源和得姓之祖,以光耀門庭。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亦製造輿論,說元城王氏出於帝舜,他也是天生註定要當皇帝的,並用法律手段公開宣稱他們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東漢時期,門閥制度初步形成。

如東漢永平年間樊、郭、陰、馬四姓外戚相繼專權,聲勢顯赫,被稱為「永平四姓」。

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數世不衰,弘農華陰楊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陽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輿許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為當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
他們在社會上的勢力和聲望累代延續,各以門第自詡,互相標榜,組合成一種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權利的社會集團。
魏晉南北朝時,這些世家大族被稱為「大姓」、「高門」、「士族」、「著姓」、「冠族」、「右族」。高門望族的子孫即便遷徙外地,習慣上仍舉原籍或始祖發祥地的郡名作為標誌,後世稱之為「郡望」。

由於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祥、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於是一姓常常不只一個「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別主從及尊卑。
如趙姓有天水、南陽、金城、下邳四望,以天水趙最為尊榮。李氏有隴西、趙郡等十餘個「郡望」,以隴西李最為顯貴。而王姓由於姓源支脈繁多,分佈廣泛,「郡望」多達二十四望,其中以太原王、琅玡王最為著稱。
這樣「郡望」成為區別宗支派系、親疏、尊卑的一種重要標誌,後世有關姓氏研究的著述,均把「郡望」列為主要內容,詳加考辨。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高門望族相比,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庶族」。
他們即使有一定的土地、財產,其成員也有入仕的機會,但概括來說,他們在政治生活中備受壓抑,其社會地位也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當時用以銓敘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門閥制度的集中表現。

 

 

本文摘自《中華姓氏的起源與宗族家門的傳承》

書籍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