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喜食甜食,主食和零食點心都是甜品居多。
甜餑餑深受清代宮廷喜愛
清宮餑餑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外形裝飾上更是花樣繁多、寓意吉祥。
滿族傳統的餑餑就是沙琪瑪了,以冰糖、奶油和麵,製成形如糯米粒似的小顆粒,用木灰木爐烤熟,外裹蜂蜜切成方塊的甜餑餑,深受清代宮廷歡迎。
沙琪瑪
餑餑是清代宮廷飲食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食品
餑餑的主料麵粉,原來只用東北所產的小麥,到清乾隆時期,宮中麵類食品則依賴於黃河流域產麥區貢進,如河南的貢麥、陝西寶雞的玉石麥、山西潞城麵粉。上述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種植小麥有著悠久的歷史。
再有餑餑餡心,更是用料廣泛,有糖餡、澄沙餡、椒鹽餡、果料餡、甜醬餡、棗泥餡。其中果料餡由蜜南棗、蜜瓜條、蜜山楂、蜜桂花、桃脯、蘋果、桂圓、橘餅、青梅、花生仁、松子仁、榛子仁等到十多種南北特產配製而成。
更重要的是清宮使用的廚役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烹調與製作技術不斷出新,變換花樣。如乾隆年間曾招蘇州、杭州的江南廚役進宮,宮中飲食也由此吸收了江南的飲食特色。
宮廷筵宴、公主出嫁、生子,餑餑必不可少
餑餑是皇帝和后妃日常飲食或宮廷筵宴中的主要食品。
各種餑餑有鹹的、甜的,以甜的居多。清初,孝莊皇太后早膳時就有螺絲餅、紅糕、盆糕、澄沙餑餑、豌豆餑餑、蜜麻花、爐食等七種。早晚膳之間還有克食,也是各種甜餑餑等小食品及甜粥、甜醬等。
皇后、妃嬪過生日,皇帝要賞餑餑桌;公主下嫁,皇帝以六十張餑餑桌做聘禮;就連王公福晉生孩子、洗三(為新生兒出生第三天的沐浴),皇宮也要送甜食餑餑表示祝賀。
餑餑桌是放餑餑的油漆矮桌,長方形,上面擺放各式餑餑十五品。每品餑餑的數量,根據筵宴等級來定。
筵宴前一日,內外餑餑房將餑餑放入盤碟中,分擺在餑餑桌上。經光祿寺(負責宮廷事的機構)派來的堂官檢驗查看合格後,在餑餑上蓋一紅色包袱布,抬到餑餑棚內。夜晚由廚役輪流看管,第二天開宴前再抬到現場以備宴用。
枣片豌豆黃
餑餑桌有頭品、中品之分
頭品餑餑桌用麵額定三十五斤,製成炸、爐、烤、蒸等不同熟製、不同口味的餑餑,用於妃嬪等級生日、晉封時賞賜。
中品餑餑桌用麵額定二十五斤,製法與頭品相同,只是數量少,用於皇子、親王生日時賞賜。另外,妃嬪遇喜生育、皇子娶妻、公主下嫁也都用餑餑桌作為慶賀禮品。
尤其是宮中節日、祭日,禮佛、敬神、祭祖上供用的供品,更是需用大量的餑餑。
本文摘自《故宮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