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渡部陽一、李惠芬
<「在烏克蘭出生的烏克蘭人」眼中的俄烏戰爭>
渡部陽一,自學生時期起便專注於拍攝世界各地的戰場照片,至今仍持續從事這一工作。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曾作為隨軍記者(Embedded Reporters)跟隨美軍至戰地取材在俄烏戰爭中,他也深入烏克蘭,見證「現代戰爭與生活的真實面貌」。
渡部陽一回想起採訪這些土生土長的烏克蘭人時所看到的景象,感慨地說道:
在世界關於俄烏戰爭的報導中,「在烏克蘭出生的烏克蘭人」經常被塑造成與「俄裔烏克蘭人」對立,但在我採訪時幾乎看不到那些人對俄裔烏克蘭人們,有敵對的情感。「烏克蘭國民大家都是同胞」、「壞的是普丁總統,絕對不能壓迫同樣住在烏克蘭的俄羅斯人們」,至少很多人是這麼想的。
從這些採訪中我看到的景象是,正因為曾有過受欺壓的歷史,烏克蘭人現在才能以開放寬容的心態,接納多樣性並支持身為獨立國家的烏克蘭。
當然,他們絕對不會認同手持槍械與俄羅斯一起攻擊烏克蘭的那些人。可是,如果有俄裔烏克蘭人,被困在東部的頓涅茨克或盧甘斯克的話,仍會視為同胞予以幫助,他們有這樣的認知。對於住在烏克蘭的人們而言,包含克里米亞半島都視為是「烏克蘭」的一部分。
烏克蘭市民的想法,在澤倫斯基總統的演說中也表現出來。
二Ο二二年五月,一部分的美國人認為,「為了終止與俄羅斯的戰爭,割讓烏克蘭土地已無可避免」,而澤倫斯基總統為此進行了電視演講。
這時的澤倫斯基總統表示:「為了表面上的和平而妥協,並不是在為居住在當地的烏克蘭人著想。」、「(對主張應割讓烏克蘭領土的人)這番話彷彿不是二Ο二二年,而是在對一九三八年的慕尼黑聽眾說的話」、「但是,現在是二Ο二二年。」。
澤倫斯基總統的意思是,要求烏克蘭割讓領土以結束戰爭,彷彿就是像當初一九三八年的慕尼黑協定一樣,為了打消德國納粹的希特勒擴張領土的想法,而割讓捷克洛斯伐克領土,結果卻招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
換言之,澤倫斯基總統代表居住在烏克蘭的人們的意志,強調會守護烏克蘭領土到底。
我去烏克蘭時,理解到這位澤倫斯基總統的言論並非自說自話,而是在市民心中深深扎根。
守護烏克蘭,或許會連想到義勇軍拿起武器抗戰的印象,但會這麼做的只有一部分的人,其他人幾乎不靠戰鬥,而是以自己所能的方式支持烏克蘭。
比如說有卡車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載他們到目的地。知道逃難路線的人則是告訴周遭的人,大家一起避難。在檢查站替其他市民蓋毛毯保暖,或借對方手機打電話。
來到當地,伴隨著現場的溫度與呼吸的熱氣,確實地感受到住在烏克蘭的人們「支持烏克蘭」、「守護烏克蘭」的心情。為了守護烏克蘭而奮起,彼此支持的人們變成了夥伴,空氣裡滿是這樣的氣氛。
一提到戰爭,容易連想到「敵方我方」這樣的結構,但像這樣以俄裔烏克蘭人,或土生土長的烏克蘭人的柱子視角來調查實情,便明白現實其實是無法輕易定義黑白的。
實際的戰場其實有許多灰色地帶。
在民主自由的台灣,從政治議題、民族意識,到職場環境、教育問題等等,不管是在生活的哪個方面,都可以聽見不同的聲音,但我們卻還是很容易只用片面的視角來對待問題,只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以單方面的角度對事物貼上標籤,但當我們用不同的視角來觀看了解世界,才能看見以往無法發現的事物,讓我們懷抱更加寬容的心,去理解和尊重世界上更多的聲音。
本文摘自《今日,晴時多雲,飛彈來襲:從戰地攝影師的視角,看見烏克蘭人在戰火下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