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祥雲
滋五臟之陰,補六腑之陽
如果說人體是一個陰陽二氣相互為用的大天地,五臟六腑則是藏納陰陽的小天地。
小天地中的陰陽平衡,直接關乎人的生、長、壯、老、死。因此,滋五臟之陰、補六腑之陽,對五臟六腑進行有的放矢的調養,是保證臟腑功能正常發揮的健康基礎。
要把五行規律當作滋陰補陽的「紀律」
五行與五臟相應,掌握好五行之間的規律,有助於養好臟腑,平衡身體中的陰陽,身體內部呈現一種陰平陽秘的繁榮之象,自然可保持身體健康。正是因為此種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把五行規律當作補養的「紀律」。
五行學說在哲學中經常被提到,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冠名五種物質,而稱作五行呢?行有行走之意,不過五行中的「行」則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所具備的屬性。這種屬性,就如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一樣,五行的屬性實際上也就是五行的性格。五行雖然各有特徵,但是五行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克制的。
相互依存是說五行之間需要彼此配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幫助身體維繫健康,該上升的上升,該下降的下降,該流動的流動,只有這樣身體才會處於一種比較和諧的狀態中。各臟腑各司其職,互相幫助,但是互不干擾。
但若五行中的一個過於強勢,這種強勢之氣就會對其他幾個產生壓制,這樣就會打亂身體中的陰陽氣血平衡。比如一個土剋水的正常關係中,本來土石築成的堤壩可以很好地將水地控制住,讓水不氾濫成災,但是當水越來越多時,這個堤壩就起不了作用,這時候水就會反過來沖毀大壩,形成災害。這個道理對於五行也同樣適用。
五行之間的具體關係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掌握好五行之間的規律,有助於養好臟腑,平衡身體中的陰陽,身體內部呈現一種陰平陽秘的繁榮之象。
中醫認為五行的屬性和五臟相互對應,即金、木、水、火、土在人體中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五行平衡,氣血通達,陰陽平和,人體就會處於健康狀態。若五行不平衡,人就會生病。其實我們只要調理好五臟,即遵守五行的規律,也就是遵從了養生之道。養好五臟,五臟陰陽調和,氣血充實,自然也就不會導致某種功能亢進,進而遵守五行規律而相安無事。
金→肺
在五行中,將金的屬性說成是「金曰從革」。從,順也;革,即變革,指金有剛柔相濟之性,引申為肅殺、沉降、收斂等性質。
金與肺相對應。肺主呼吸,肺將氣體吸入體內之後,氣在身體之中會有升有降,這就與「金曰從革」的屬性不謀而合。若是肺主呼吸功能出現了問題,會傷肝,因為金剋木,因此平時要注重對肺臟的保養。
保養肺可以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可潤肺止咳。此外,白蘿蔔、白木耳、白芝麻等也有生津潤肺的功效。
木→肝
木具有生長、生發、條達、舒暢的特性,凡具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木對應肝,因此,養肝的關鍵在於保持肝中氣機暢達。憤怒最傷肝,這時可按揉太衝和合谷兩個穴位,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太衝穴(如下圖)是肝經上的重要穴位,它不但能調節肝功能,而且能平息肝火,使人迅速消氣。
合谷穴(如下圖)在手上,與太衝穴相配,能讓人平靜。這兩個穴位的按摩方法如下:用拇指肚按住穴位下壓,緩緩加力,按1分鐘,再緩緩收力,放開。按摩3∼5次即可。
肝鬱不舒的話,肝區會出現疼痛,因此,我們也可對「阿是穴」進行按摩。「阿是穴」即「哪裡疼痛哪裡就是穴位」。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過手指對疼痛部位快速而有節奏地點揉,可緩解肝部痙攣、疼痛和不適。
太衝穴
合谷穴
水→腎
水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特性,凡具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腎屬水,若腎水不足,患者會出現腰膝酸軟、水腫、尿頻、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養腎可以試試吞津法。
方法如下:閉口不說話,舌抵上顎,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的時候,要將其咽下。除了吞津法,也可經常叩齒,也能發揮較好的養腎功效。
火→心
火具有溫熱、升騰的特性,凡具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心屬火。火對應心,心主血脈,如有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甚至心前區疼痛等症狀時,就需要養心了。
養心可以經常按摩中指指尖。因為中指有心包經通過,因此按摩中指有助於養心。
土→脾
土曰稼穡,意思是土為萬物之母,可以承載、收納、生化萬物。
五臟之中脾與此對應。這是因為脾有主運化的功能,會源源不斷地為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提供所需要的能量。這種特性與土相應,中醫有「脾為土」的說法。養脾可以食用粳米薏仁粥。
粳米薏仁粥
【食材】薏仁100 克,粳米50 克,白糖適量;
【做法】薏仁淘洗後放入高壓鍋中,然後向鍋中加適量清水,燉煮約20分鐘後減壓,再向鍋內加入粳米和適量開水,文火煮10 ~ 15 分
鐘。
【服用】食用時加入白糖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五行與五臟相應,掌握五行之間的規律,有助於養好臟腑,平衡身體中的陰陽,身體內部呈現一種陰平陽秘的繁榮之象,自然可保持身體健康。
正是因為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把五行規律當作補養的「紀律」。
本文摘自《滋陰補陽不生病(全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