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祖曉
軀體即是意識之所在;除此之外,它什麼都不是。剩下的則是虛無和沉默。—沙特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本體是創生一切又統攝一切的本原性的存在,是事物存在的最終根據,是世界存在的基石、價值體系和信念的支柱,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基礎平臺。
蜜雪兒.福柯提出:上帝在製造疾病時,與他在培養其他動植物時遵循著同樣的法則,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疾病也是一個物種,它如同植物一樣有其自身的方式:生長、開花與凋謝;疾病也是一種生命,儘管我們一直認為它是一種紊亂,但卻沒有意識到疾病是一系列相互依存,並趨向於一個特定目標的生命現象:病理生命一直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
福柯這段話與身心靈的疾病觀一致:疾病是人的一種生命性狀,展現了另一種生命狀態,是有意義的。福柯進一步提出:生命的合理性,與威脅著生命的合理性完全同一。它們的關係不是自然與反自然的關係,相反的,因為兩者具有同樣的自然秩序,因而兩者相互契合,相互重疊。人們在疾病中辨認生命,因為對疾病的認識正是建立在生命的法則上。
榮格曾遇一個病人。該病人剛剛由於結腸脹氣做了一次手術,切除了四十釐米的結腸,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再次明顯地脹氣。病人不顧一切地要求再做二次手術,外科醫生卻拒絕。不過,隨著某些內在心理事實的發現,病人的結腸恢復了正常功能。
作者曾接診過一位與「存有」痛苦有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訪者:
該來訪者是五十五歲的男性,因反覆關節疼痛四處求治,後在上海某大型醫學院的附屬醫院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止痛藥等治療有效,但症狀反覆。有一次無意中在網路上看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屬心身疾病,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做心理治療。
經過瞭解,該來訪者的疾病起因於八年前,他的獨生女兒找了個對象,對方不願做「上門女婿」,但當時同意讓他們的孩子跟母親的姓。一年後女兒在另一城市結婚,並育有一個兒子,但女婿遲遲不幫兒子取名字。這段時間兩方鬧過許多彆扭,女兒也因此差點與丈夫離婚。來訪者此時開始出現全身關節疼痛,全家人也開始陪他走上四處求醫之路……。
開始時嘗試認知行為治療,但成效有限。後予以小劑量的阿密替林治療,成效亦差。此後就中斷心理治療,他帶著痛苦生活著。
半年前一次偶遇,他帶著兩歲的孩子在玩,談起關節炎的情況,他說現在大致上沒有症狀了,「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好的」。問起旁邊孩子的情況,他說是第二個外孫,跟自己的姓,言談中露出滿足的神情。
作者猜測,該來訪者早些年的痛苦或許是來源於其對「自我」消失的恐懼。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生兒育女的一大功能是讓「自我」延續下去。
作者體會,許多軀體疾病都會涉及到人的「存有」痛苦,尤其是慢性疾病如偏頭痛、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具體的說,在軀體疾病的背後常常隱藏著職業上的問題,在職業問題的背後則常常隱藏著婚姻和家庭的問題,而與所有這些問題都密切相關的則是關於死亡、無意義、孤獨和自由等基本的「存有」問題。正如臺灣許添盛醫師針對癌症的治療時所提出:
對癌症病人來說,真正該治療的是受傷而絕望的心靈、自我放棄而孤絕的生活方式、缺乏人生目標的無望感、無法唱生命中最想唱的歌的失落感,而藥物、化學和放射治療都只是輔助,它無法修復被殺死的細胞,也無法抑制癌細胞。
有關「存有」痛苦與軀體疾病,作者已在「禪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喚醒身體的自癒力:用禪的智慧幫你找回心中的平靜》進行了許多論述,有興趣者可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