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探賾索引 鈎深致遠 深入淺出 闡發經旨
精選《內經》有代表性的精妙原文,分概要、養生、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治法、病症等九講加以闡析,以其得《內經》之精華,通經典之妙要,神而明知。
全文.全註.全解
帶你領略奠基中醫基礎的醫學經典奇書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古老的一部中醫鉅著,是內容最豐富完整、涉及面向最廣的經典文本。
本書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臨床體會,於每篇開頭扼要講解內容要旨,逐條講解經典原文,輔以詳盡的註釋說明,讓經典不再令人望之興嘆。
【作者簡介】
馬烈光
中國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醫基礎系主任
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學科領導人
中國中醫藥養生健康產業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學術領導人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
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講專家
中國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先進個人
中國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中醫藥學術和科技領導人
中國《養生雜誌》主編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養生專業委員會會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研究分會副會長
並應邀擔任國際藥膳食療協會執行會長、日本自然療法協會及東洋學術出版社學術顧問、《美國中華醫藥雜誌》第一副總編、《環球中醫藥》顧問。
多年來從事《黃帝內經》及中醫養生學醫教研工作;主編出版《中醫養生學》等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國家規劃教材6種;出版《黃帝內經讀本》、《黃帝內經養生寶典》、《黃帝內經通譯》等學術專著40餘種;在國內外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多次公派赴任台灣及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新加坡等國講學。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講 概要 《內經》的成書與沿革 《內經》的成書 相關命名含義解 《內經》的主要注家與注本 《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 唯物辯證的生命觀 整體調控觀 《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養生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 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 病因病機學說 病證學說 診法學說 論治學說 運氣學說 學習《內經》的方法 明確目的,抓住重點 利用工具書,明確音讀字義 前後聯繫,系統理解《內經》理論 結合注家,深入理解原文 聯繫後世醫家,開拓學術思路 結合臨床,在實踐中加深領悟 第二講 養生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養生的意義與法則 腎與人體生長規律、生殖及五臟六腑的關係 四種養生家的養生之道及其效果 四時氣象變化和順時養生的方法 從四時養生的角度強調「治未病」的預防保健思想 參考經文擷萃 第三講 陰陽五行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陰陽的基本概念 法陰陽說明人體生理病理變化 以五行歸類論五臟陰陽整體系統 取法陰陽闡明病理變化及調治之法 診治之道取法陰陽 四時八風之邪的一般致病規律 人體組織結構的陰陽屬性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 陰陽的可分性與統一性 參考經文擷萃 第四講 藏象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臟象」的概念、各臟腑的功能及屬性 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 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分類和生理功能特點 人的生成和神對生命的重要性 生命不同階段的特點和不能盡終天年的原因 胃的重要作用,營氣、衛氣、宗氣與胃的密切關係 「四海」的分佈和腧穴 人體四海的病象和治療原則 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與五臟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 太陰、陽明陰陽不同之理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關係 水穀的輸布及生化過程 七竅的功能源於五臟精氣的奉養 眼睛與五臟在生理上的密切關係 精、氣、津、液、血、脈六氣的概念 六氣不足的病理表現 營衛的生成運行與會合 營衛與睡眠的關係 營衛與三焦的關係 津液各走其道所產生的不同功能 宗氣、營氣、衛氣的循行分佈和主要生理功能 神的產生概念及對養生的意義 情志致病的機制、症狀及一般規律 五臟所藏不同及其虛實病證 血氣、精神、經脈、衛氣、意志的重要作用 參考經文擷萃 第五講 經絡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經絡的重要性 十二正經的循行及其病候 絡脈與經脈的區別及其診法、刺法 十五絡脈的名稱、部位、循行和病證 營氣循脈運行規律 十二經氣血多少和表裡配合關係 五臟背俞、大杼、膈俞等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任、督、沖三脈的循行與病證 沖脈的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蹺脈的循行和功用 蹺脈與睡眠的關係 參考經文擷萃
|
第六講 病因病機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人與自然界的密切聯繫 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臨床意義 人體內陰氣與陽氣的相互關係 陰精的作用及五味所傷 體質強弱與發病的關係 外、內病因的性質、致病特點,病起於三部的發病規律 外感疾病的發生和傳變規律,積的病因病機和證候 五臟所傷及治療原則 內有故邪,因加而發的病理 「祝由」療法的適應證和取效機制 九氣為病 病機十九條及其重要性 病情輕重與四時的關係 五臟疾病的傳變方式及其預後 外邪侵犯人體的傳變規律及其治療 參考經文擷萃 第七講 診法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及診病的注意事項 診病的原則與方法 切脈、察色、聞聲、觀形診病法 四時脈法 尺膚臟腑分部診法 調息察脈和辨別平脈、病脈、死脈的基本方法 脈以胃氣為本的意義,以及虛裡的診法 寸口脈象與主病,以及與尺膚診合參的方法 四時五臟的平脈、病脈、死脈 真臟脈的脈形及其致死的機制 透過審察人體各種徵象辨別疾病預後的方法 顏面分部和面部色診的機制 卒死之證的色診表現 顏面的五臟六腑、肢節分部 五色主病的原則以及疾病五色變化的鑒別 論醫療中易犯的「五過」 診治中應遵循的常規 參考經文擷萃 第八講 治則治法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治法逆從和陰虛陽虛之治的理論及其應用 五方的不同情況和相應治療 標本逆從的概念、意義和臨床應用 治法取法陰陽 方劑君、臣、使的概念 君臣佐使制方的基本法則 用藥治病的法度與飲食調養的作用 參考經文擷萃 第九講 病證 學術旨要疏義 代表經文注析 傷寒的病名、病因、預後 單感病的六經主證、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及預後禁忌 兩感熱病的概念、機制、預後和死因 病溫、病暑的區別 陰陽交的病因病機及病證分析 風厥的病因病機及病證治療 勞風的概念、治則、預後 熱病的五種逆證 咳嗽的病因病機 五臟咳、六腑咳的辨證分類 咳嗽的治則 寒邪致痛的機制 14種疼痛的病因病理、辨證要點 疼痛的診斷要點 體質與人耐痛能力的關係 風邪致病複雜多變的病理 多種風病的病名和發病機制 五臟風的症狀和診斷要點 痹證的病因、發病及分類 各類痹證的症狀、病因、預後及針刺大法 營衛之氣與痹證的關係 眾痹與周痹的病因病機和治療 五體痿的病機和證候 痿證的具體病因與病機 治痿的原則 寒厥、熱厥的病因、病機 厥證的兼症及其病機 六經厥和十二經厥的病機證候 腸覃、石瘕的病因病機、鑒別診斷和治則 水脹、膚脹、鼓脹的症狀特點及其鑒別診斷 膚脹和鼓脹的針刺療法 水腫病肺腎兩臟的標本病機 水腫病的病機、治療原則和方法 脾癉的病機、轉化和治療 膽癉的病機和治療 罹患癲疾的先天原因 癲疾的證候特點及治療 癲疾的分類證候及治療 狂病的病因、證候及治療 怒狂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 癰疽形成的病因病機和化膿的病理機制 癰與疽的鑒別 癰疽發生的原因 癰疽預後不好的逆症表現及逆治的危害 參考經文擷萃 附錄一 《黃帝內經》十三方 附錄二 《黃帝內經》目錄 參考文獻
|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