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不一定精神好!晨起時的「社交時差」,科學方法教你應付

標籤: 健康生活生活習慣

文/王春玲 主編

 

「一日之計在於晨」,晨起的時光尤其重要。
我們都希望起床時陪伴我們的是飽滿的精神和熱情,而不是沉重的眼皮和連天的哈欠。
起床看似是一件小事,其背後的科學故事卻並不簡單!

 

每天都是自然醒?

每天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往往是熟悉的手機鬧鈴聲,提醒我們嶄新的一天就要開始了。然而,鬧鐘終究只是輔助工具,決定清醒好狀態何時來臨的還是身體本身。
身體由睡眠狀態調整到覺醒模式,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渡過程,這在科學界被稱為「睡眠慣性」。

換句話說,身體在醒來的過程中,需要像電腦一樣,有個啟動的時間。我們都有過那種剛醒時「迷迷糊糊」的感覺,事實上,在你完全清醒並調整到最佳狀態之前,都是所謂的睡眠慣性。
其實,我們大腦裡負責基礎生理功能的腦幹部分,幾乎瞬間就能清醒過來;而負責決策和控制肢體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卻需要慢慢被喚醒。
剛醒的幾分鐘內,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決策能力、注意力等都比平常要弱,對簡單事務的判斷力下降,所以容易犯簡單的錯誤。科學家為這個特點,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

哈佛醫學院研究睡眠的切斯勒(CharlesCzeisler)和他的科學家團隊,找到了一些志願者,連續三天進行監測。

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試者認為自己在醒來40分鐘之後已經清醒,但透過認知能力評估發現,他們的「理智」還沒醒來,所有人都需要2~4小時才能完全恢復。而我們經常用到的洗澡、開燈等方式,只能讓你感覺自己醒了,實際上大腦前額葉皮質仍然按照自己的步調進行。

所以說真的不必過度為早晨找不到靈感和創造力而擔憂,有時候好狀態需要等一等才會來。慕尼黑大學的時間生物學教授羅內伯格(Till Roenneberg)將這一現象稱之為「社交時差」。2012年,羅內伯格還根據65,000多人的數據做了測驗,「時差」在2小時以上的人多達三分之一。

 

還有研究表明,這種所謂「時差」的產生與我們自身的內分泌調節機制密切相關,褪黑激素(melatonin)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生理時鐘調節因子。

褪黑激素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體內,因最初發現其與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皮膚的深淺變化有關,故而得名。
在正常的情況下,到了晚上,我們的視網膜會感知環境中的光亮程度,並把信號傳遞給大腦中的松果體,讓松果體在黑暗情況下製造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作為一種激素,由松果體分泌進入血液,向我們的身體傳達睡眠的訊號。
「社交時差」的存在,是由於我們必須要起床(不起來就要遲到),但是大腦皮層中的褪黑激素還未完全消退所致。

因此,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回歸到最原本的生活狀態,讓身體恢復到最熟悉的節奏,伴著晨光愉悅地甦醒,就會變得輕鬆而自然。
由於褪黑激素的分泌訊號是由視網膜傳遞給松果體,其影響因素就是光感。現代都市生活使我們擁有人工光源,而人工光源在缺乏控制下肆意使用,則會擾亂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至少會讓身體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與光感脫鉤。
事實上,確實有科學手法能讓人對光的認知系統快速恢復過來。科學家曾讓一些存在嚴重「社交時差」問題的年輕人,參加為期一週的野外露營活動。就在告別都市喧囂的短短一週之後,科學家發現這些年輕人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幾乎和日出日落趨於一致,即太陽下山時開始增加(提示要進入睡眠狀態);而太陽升起時,褪黑激素分泌開始減少(提示大腦已經可以甦醒),這意味著他們大腦起床的時間要比平時早50分鐘。

因此,我們首先要嘗試的是儘早入睡,並隨著太陽升起儘早起床。聽起來並不新鮮,甚至像是老年人的作息。
可是沒錯,這確實是快速醒來的辦法。當然如果我們做不到,也有其他方法。

依據上面的原理,我們在晚上睡覺時,臥室裡避免各種人工光源,包括夜燈、空氣加濕器的螢光幕、手機充電器的亮燈等,保持絕對黑暗,以防干擾褪黑激素的分泌。隨著天亮,如果我們沒有必要跟太陽一樣那麼早起床,不妨試試拉好窗簾,起床的時候再迅速拉開,或者使用定時開啟式燈光,提醒大腦該醒醒啦!

 

早晨效率高?因人而異

早起效率高,是從小被老師和家長強烈灌輸的一個重要定理,我們很少去思考早晨是否真的適合工作。由前文中所提到褪黑激素的作用,其實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你是在野外,身體隨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早晨的確是效率高的時候;但如果我們身處大都市,同時身體已經存在「社交時差」,那早起工作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認知能力還在睡覺。

科學研究顯示,記憶力峰值出現的時段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

早在1978年,美國聖約翰大學的里塔.鄧(Rita Dunn)和她的科學家團隊,做了一個一天中不同時段記憶力的比較,她發現了幾類人。其中10%的人在任何時間都能集中精力,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菁英;僅有30%的人在早晨記憶力最佳,他們是最符合老師和家長口中「勤奮」的一般人;30%的人在下午記憶力最活躍;還有一類人就是標準的貓頭鷹,他們在晚上記憶力最好。因此,選擇自己效率最高的時段最重要,而不是跟隨其他人的經驗。

1993年,美國查爾斯頓學院辛西婭.梅(Cynthia May)和她的科學家團隊又有一個發現,老年人的記憶力往往容易在清晨達到高峰,年輕人下午和晚上更容易達到高峰。事情一下就清楚了起來,原來「你媽覺得你效率高所以叫你起床唸書」,與「你媽覺得你冷所以要你穿棉褲」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一個體差異出現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年輕人更多的城市夜生活或工作壓力大,造成了「社交時差」比較嚴重,因此早晨大腦皮層褪黑激素仍未消退,清醒較慢;而老年人由於早睡早起,生理和生活的時間基本是趨同的,因此早晨起來效率較高,到了下午或者晚上則精力下降,記憶力也有所下降。

所以,與其說是我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倒不如說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只有傍晚才有靈感,放下所謂「早起效率高」的鬼話,盡情將工作放在晚上吧,只是,別睡得太晚或長期睡得太少就好。

 

 

 

 

本文摘自《社畜生活新主張:從一天關鍵作息16小時中,找回健康與生活的最佳平衡點》

書籍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