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莉文 醫師、林蔚喬 醫師 繪/劉鴻略 醫師
東方人非常注重保養,自古以來對於養生長壽的追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有著非常多的方法,有些甚至成為習俗,例如坐月子便是東方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傳承,西方人其實也非常注重產後的休息與營養補充,但畢竟中醫藥起源於東方世界,更能善用中醫調養的知識在產後婦女身上。
產後飲食面面觀
產後的飲食原則
1. 清淡飲食 :產後1~2週傷口還處在修復期間,建議飲食要維持清淡,才不會影響傷口復原。
2. 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具有修補及建造人體組織的重要功能,坐月子期間多攝取富含蛋白質食物,有助於傷口癒合及促進乳汁分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蛋、奶類製品、肉、魚及豆漿、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
3. 多吃蔬菜、水果 :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也有助於增加蛋白質、鈣質、鐵質的吸收,預防產後排便不順的問題。

產後的飲食禁忌
1. 忌寒性蔬菜、水果及冰冷食品 :寒涼食物易損傷脾胃,影響腸胃消化功能,易引起產後腹痛、產後惡露排出不暢。
任何冰品、冷飲、生菜沙拉、生食、西瓜、哈密瓜、香瓜、水梨、椰子、火龍果、葡萄柚、柚子、橘子、綠豆、白蘿蔔、大白菜、苦瓜、小黃瓜、絲瓜、冬瓜、仙草、愛玉、蘆薈等少吃。
2. 忌油炸、油膩食物 :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炸物類、粽子、糯米糕,會阻礙脾胃運化功能,讓腸蠕動較緩慢、乳汁變得更加黏稠,易出現不利乳汁排出、口乾舌燥、腹脹、便祕或痔瘡等症狀發作。
3. 忌辛辣、燥熱、刺激性食物 :產後初期消化道功能還在恢復階段,因此不宜食用含有辣椒、油炸燒烤、酒類、咖啡因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4. 產後傷口若仍有紅腫疼痛等發炎反應時,禁止食用麻油、酒煮食物,以免加重局部充血發炎,影響傷口癒合。
傷口復原大小事——何時能運動?
關於產後運動的原則其實有非常多的版本與建議,有些人主張坐月子期間要絕對休息不可運動,有些主張要越早開始運動越好,許多媽媽會在接收到眾多專家的不同建議當中,顯得無所適從,其實在臨床看來,就是一個原則—狀況好就可以開始運動。
細細攤開來說,畢竟每個產婦產後的恢復速度與症狀不盡相同,但 產後初期一般認為傷口正在復原,子宮正在收縮回復至原本的大小及位置,其實是不宜劇烈運動的。不過,我們可以先從「日常活動」開始 ,在產後約2~3天後,下床活動、散散步其實是可促進血液循環、傷口癒合、子宮復原、腸胃蠕動、預防脹氣的。

在產褥期間我認為應該視產婦自身狀況而開始漸進式運動,初期可以先從散步、關節熱身活動、伸展為主,就像體育課前的熱身操一般即可,多活動除了可以排除壓力也可以促進食慾、幫助食物吸收以及提升哺乳量。 一般會建議患者約產後一個月開始可以自行測試,如果出力會引發傷口處疼痛,那就要繼續休息一陣子再開始,從輕度訓練開始適應後再漸進加上難度 ,畢竟不能小看孕期所造成的肌肉萎縮程度,一下就想回到孕前的阻力水準,可能就會非常容易受傷。
產後竟是最佳減肥時機?
門診中不乏剛生產不久的產後媽媽,想尋求體重管理,然而媽媽經歷懷胎與生產過程,此時身體狀態大多氣虛血耗,因此民間有坐月子的習慣,目的在於調理體質、補養氣血、滋補肝腎,將體質調養至產前的健康狀態,有人會說「生孩子是女人改變體質的唯一機會」,可見坐好月子對女性的重要,透過吃得健康營養和中藥調理,把體質重新建立,故此階段應更加注重營養攝取,避免節食,以免影響身體復原。

中醫認為產後百節空虛,中醫古籍論「凡病起於血氣之衰,脾胃之虛,而產後尤甚」、「產後必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盡治產之大旨」,從中醫古籍中我們可以瞭解產後最要緊的事便是調理脾胃、補養氣血,脾胃之氣恢復,促進食慾,增加胃腸吸收營養,後續進入補養氣血、滋補肝腎階段才能夠更加順利。
產後氣血大虛,氣血不足的話,就會出現一系列症狀,面色痿黃、頭暈、視力模糊、睡眠不好、容易做夢、產後落髮嚴重等等,所以 產後補養氣血尤其重要,一定要將因生產而耗損的能量補充完全,使精神體力盡快恢復,身體回到健康狀態後,再進行減重或者肌力鍛鍊才能夠事半功倍。
本文摘自《產後坐月子,身心修復與體態恢復最速回血指南:從頭到腳,由裡到外,史上最完整的中醫產後調理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