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驚呆了!她在台灣坐完月子,驚呼:「日本媽媽也該知道這種照顧!」,想讓更多媽媽知道台灣的產後護理文化!

標籤: 臺灣社會臺灣文化社會生活國際觀察

文/近藤弥生子

 

在日本,媽媽們生完孩子常常得立刻回歸日常;但在台灣,大家反而鼓勵她們好好休息。「坐月子」不只是習俗,更是一種被全社會呵護的療癒時光。一起看看近藤弥生子怎麼說吧!

 

生孩子的犒賞—台灣式產後護理「坐月子」

 

中醫漢方調理,更年期快樂過

台灣的產後護理真的很棒,會有這種看法的肯定不只有我一個人。
我甚至覺得,只要在台灣生產過的女性同胞們,任誰都願意舉薦。
日本媒體最近常報導台灣的產後護理文化,因此日本方面知道的人可能也很多。
不過我想更進一步廣為傳達的是,在台灣不僅「不會有人責怪」媽媽們產後要好好休息,還會「大大地鼓勵」她們休息。


▲房間布置的像飯店,讓媽媽們得以在此充分休息。

台灣前衛生福利部長(相當於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競選二○二二年底舉行的台北市長選舉時,就曾提出坐月子津貼的相關政策。因此,我想把台灣在這方面的價值觀—「不用勉強自己忍耐,產後的工作就是休息」推廣出去,希望日本未來也有愈來愈多的媽媽們,可以在產後好好地休息。

台灣式的產後護理稱為「坐月子」,讓媽媽們能在產後一個月左右的期間裡充分休息。
我想這個概念,大概與日本的「產後恢復」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其中與日本的相異點是,台灣的產後護理以中醫的觀點為主軸,例如:不能吃喝生冷的食物、避免外出、不能洗頭、每日食用「麻油雞」之類的藥膳湯品等。


▲隔壁床太太給我的「發奶食物清單」和她們推薦的豆漿。  ▲送至房內的餐點和點心,皆由營養師設計。

雖然先人傳下來的規矩很多,但一般認為在此期間內只要確實遵守,日後進入更年期時就會比較輕鬆。我跟家母那一輩的歐巴醬聊天時,她也曾多次耳提面命:「妳要好好的做月子。我當初就因為坐月子沒科學根據,所以選擇不做,結果現在後悔莫及了。」
台灣早期的「坐月子」,好像是待在自己家由產婦的母親照料,不過近年來坐月子已發展成服務業之一。孕婦們在進入懷孕穩定期後,即會開始具體思考要如何度過產後的這一個月。她們通常會趁著肚子尚小行動還方便時,前往多家坐月子中心參觀,或是面試月嫂、試吃配送到府的月子餐等,可說行程滿檔非常忙碌!


▲會客區。這是生完二兒子後,入住的產後護理之家。
     ​    
 

     ​    

 
     ​    

     ​  
     ​    
 

     ​    

 
     ​    

         ​    
 

     ​    

 
     ​    

    
本文摘自《那年,我帶著孩子回到台灣:日本媽媽的台灣在地生活雜記》

書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