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海朋
導引是中醫六技之一,其具有「疏導氣血,引體令柔」的功效,對長期習慣性姿勢造成的勞損,以及衰老而造成的各類身心疾患,尤為有效。透過屈伸鬆緊的運動變化,導引能調理數十種健康問題。只要持之以恆,便能逐步調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身心的輕盈與舒暢。
讓我們一起走進導引的世界,用最自然的方式,喚醒身體的自癒力吧!
全 ◆ 身 ◆ 練 ◆ 習
搖身
難度指數:☆
強度指數:★★★
│鍛鍊效果│
1. 預防頸椎病,肩背肌肉緊張、僵硬、勞損。
2. 調理腹部氣血,塑造優美形體。
│功能道理│
兩手交叉,反覆向上托舉可以暢通三焦,調理內臟;上托到極限,能將肩臂部肌肉充分擠壓,兩肘向上牽引,可以調理肩背部氣血平衡;身體的左右搖擺可以牽引脅部、腹部等,透過反覆牽引來調理氣血平衡。
溫馨提示:
肘關節向上努動時,要帶動肩部上提。
人體小知識-身
【位置】
東漢.許慎《說文》指出:身的本意為軀幹;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記載:頸以下,股以上,亦謂之身。
【功能】
身包括胸脅、腰背、脘腹等部分,內藏五臟六腑,是氣血津液的生成之地。
【養護小常識】
導引初體驗中的軀體式和欹身轉腰兩個動作,仔細體驗對身擰轉和搖轉時的感覺。
◎千年導引
「兩手托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手不動,將兩肘向上極勢,七,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去頸骨冷氣風急。」
—《諸病源候論.霍亂轉筋候》
◎中醫怎麼說
「兩手托向上極勢」是兩手向上盡力托舉,牽引軀體。「手不動,將兩肘向上極勢」是指在兩手上舉之後,進一步兩肘上舉,增加運動強度。「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是上下牽引時候進行左右的傾斜,對腹部、肋脅部進行牽引調理。
正坐調息
難度指數:☆☆
強度指數:★★★
│鍛鍊效果│
1. 促進全身氣血運行,防治腳底冰涼、怕冷。
2. 調理膀胱功能,消除膀胱內的寒氣。
3. 具有愉悅情志的功能,可以促進精神平和、安靜。
│功能道理│
「形正則氣順,形不正則神散亂」,端正的形體姿勢下進行調息練習,可以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同時有利於精神的平和安靜。同時,正坐姿勢對腳趾、足弓等具有較強的擠壓刺激,可以活躍腳部氣血,對腳底冰涼、怕冷現象有康復效果。
溫馨提示:
1. 正坐相對較難,需反復練習端坐(兩種:腳趾相對,腳跟外扒;腳跟相對,腳趾外扒)。
2. 數息法是在正坐安穩之後,數吸氣從1~10,每10次為1遍,重複進行,練習3~5遍。
人體小知識-形體
【位置】
不同於西方解剖學,中醫認為的形體包括頭面、頸項、胸脅、脘腹、腰背、四肢。
中醫形體更加注重對部位的功能描述,以及與經絡和臟腑之間的聯繫,具有極其豐富的系統化思維和整體觀。
【功能】
「精、氣、神」也被稱作「形、氣、神」,這裡的「精」或「形」即是指形體,屬於人體的外在有形系統,是人體氣機和精神的基礎。
【養護小常識】
過胖、過瘦以及各種形體障礙並非形體的自然狀態,塑造完美的形體需要在運動、飲食、睡眠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調理。
◎千年導引
「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趾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足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使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
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氣,膝冷,兩足冷痛,上氣,腰痛,盡自消適。」
—《諸病源候論.腰痛候》
◎中醫怎麼說
「將息」即是呼吸的鍛鍊,正坐姿勢下,形體端正,在這種姿勢下進行調息練習,對全身的氣血循環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正坐的姿勢對兩腳的擠壓刺激較為強烈,很難一開始保持好正坐姿勢,因此,首先需要進行端坐的姿勢練習,等兩腳的勁力增大、能夠安穩的坐實之後,再進行調息的練習。
導引,不只是用來閱讀的知識,更是引導身體實踐的修煉。 在開始練習之前,請務必仔細閱讀書中內容,理解並遵守「練習的注意事項」。 任何效果的出現都需要身體力行,只看不練,或只想不做,任何有益的書籍都是空中樓閣,只有按方法,下功夫,才能真正品嘗到健康和快樂的甜美果實。
本文摘自《千年氣功導引,疏導氣血、引通經絡的不老之術:融合27部中醫典籍與理論的自然身心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