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林弘幸
現代社會的人們,大都抱著「有點不安、忙碌、疲累、煩惱」等情緒在生活。
你或許也認命地覺得「每天很忙碌是理所當然的」、「無法消除不安和壓力是沒辦法的事」吧。
不過,這種「現實生活上與精神上無法平靜的日常生活」實際上正是傷害健康的一大因素。和「放慢腳步生活」恰恰相反,「不安且忙碌的日常生活」會確實地侵蝕著你的身體。
「如果桌子周圍整理得乾淨整齊,心情就會比較平靜」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過這種感覺吧。事實上,整理確實能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具有讓心情平靜的效果。
你的桌子有整理乾淨嗎?
應該有很多人的桌子都是雜亂無章的吧。
雖然如此,在這裡我也不鼓勵大家要做到「徹底整理」;我的建議是:養成習慣,在結束工作回家前,「只整理一個地方」。
重點是「只要一個地方」。
整理,是調節自律神經
本來嘛,這個習慣的目的就不是為了把自己周邊的環境整理乾淨,而是為了要調節自律神經。
工作了一整天,我們的交感神經當然會非常活絡,而從傍晚到晚上這段期間,照理說應該是轉換為副交感神經較為活絡的階段。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面對「副交感神經活性不易提升」的狀況。
這樣的話,身體就會在無法恢復(副交感神經活性低落)的狀況下進入夜晚,結果疲勞還沒有完全消除,隔天就又緊接著到來─如此便開始了惡性循環。
我要在這裡建議:「回家前只整理一個地方」這個方法。
最多花十五分鐘的時間整理就好。今天整理第一個抽屜,明天整理第二個抽屜,後天整理桌上的筆筒。就像這樣,真的只要整理一個地方就好。
如果花了三十分鐘以上整理,那明顯就是整理過頭了。
市面上有些「整理書」會告訴大家說:「要趁想做的時候一次全部做完」。可是,如果是為了調節自律神經的話,每天只整理一點點會比較有效。
原則上,整理是「調節自律神經的開關」,就只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已。
請不要忘了這個原則,而太過認真整理。
如果真的太認真整理的話,就會不斷想到「那邊也要整理」、「那邊好髒」、「這個櫃子也好久沒整理了」等「非做不可的事」。在這個瞬間,交感神經就會活絡,自律神經也開始混亂,會製造出一種「這也要做、那也要做」的不安狀態,給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
這樣可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只要抱著「沉澱一整天下來的工作情緒」這樣的心情,整理十五分鐘,也就夠了。
總之,請一定要養成在傍晚時做這些動作的習慣。
從前就常有人這麼講,他們說日本人不慣於公私分明,即使工作已經結束,卻總還是無法從工作模式中跳脫。
這就是副交感神經活性無法提升的原因。
這樣的民族性和文化、生活習慣或許沒辦法一下子改變,那麼最適合的方法就是先養成「回家前只整理一個地方」的習慣吧。
這應該是最好,也是最合適的恢復方式了。
自律神經掌握所有的關鍵
支配我們身體的,是「自律神經」,自律神經是擔任讓心臟和腸胃運作、造血、管理血管收縮等所有「無法依照自由意志運作的部分」之系統,一旦自律神經失調的話,身體的狀況就會變差,最終導致生病。
放慢腳步生活的話,自律神經就可協調平衡。
自律神經協調平衡的話,就不容易生病,工作效率也會提高,人際關係亦會變好。
因為自律神經會牽涉到生活的各種層面。
但是,無論是什麼層面,目標都是一致的。總之就是為了要養成讓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不要下降)的生活習慣。
讓本書成為一個契機,請你務必再次重新審視你的生活習慣。
「切斷惡性連鎖,創造良性連鎖」
設法「讓自己的身體獲得恢復」或是「重新創造良性連鎖」,這才是最重要的健康意識。
本文摘自《慢一點,小林弘幸的究極健康法:每天15分鐘的神奇改變(特裝版)》